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我國三項非遺轉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向世界提供非遺保護中國方案

2024年12月06日14:0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韋衍行)12月5日,正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悉,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截至目前,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44個項目中,有39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入選優秀保護實踐名冊。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于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婦女僅憑自己的豐富想象力和對傳統樣式的了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語言的情況下,這些圖案便成為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傳統民俗的記錄者。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供圖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供圖

羌年是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于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莊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后,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

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并構筑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信息、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征。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上述3個遺產項目保護成效顯著,存續力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海南全省1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實踐課,樂東、陵水、昌江、保亭、瓊中、白沙等地建成了5個300平方米的黎錦技藝傳習館和16個傳承村。同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研培計劃”、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并在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中發展壯大黎錦產業。

近年來,不僅傳統羌寨村落與祭祀活動場所得到全面修復,部分羌年傳習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提升改造,還通過從社區到學校的教育,強化了羌族青少年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參與羌年傳習實踐活動的人數明顯增加。此外,羌年代表性傳承人積極收徒傳藝,羌年研究、展示、傳播都成果不斷,“非遺+旅游”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閩浙兩省共同努力,扎實開展木拱橋營造技藝的保護實踐。通過新建木拱廊橋實踐授徒傳技,不斷完善老中青梯隊人才建設;舉辦各類宣傳展示活動,推動與校園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讓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走進大眾視野,技藝的存續狀況、技藝的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得到明顯改善。

“我國針對3個項目的瀕危原因,通過實施立法保護、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數字化保護等保護方式,改善了遺產項目的存續狀態,充分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優勢。”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羅微說。

(責編:楊虞波羅、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