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長津湖》主創:用感動與熱血展現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說起于藍,首先浮現在大家腦海中的,定是誕生于半個世紀以前、根據小說《紅巖》改編而成的電影《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于藍憑借其在影片中細膩生動的表演被無數觀眾所喜愛;改革開放后,于藍退居幕后,為中國兒童電影事業奔走呼號;而今,她在這棟宿舍樓的一間小屋子里安享晚年。
點擊詳細一提起西藏,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浩瀚的高原、澄凈的藍天、潔白的哈達,當然還有才旦卓瑪。作為新中國藏族第一代歌唱家,從農奴的女兒到人民藝術家,從18歲到耄耋之年,才旦卓瑪的歌聲婉轉動人,那股糌粑與酥油茶的味道醉人心扉。
點擊詳細1979年,《如此照相》迎著改革春風而生;2017年,《新虎口遐想》依舊與時代并肩而行。姜昆在舞臺上陪伴觀眾近40年,也見證了中國相聲40年的風雨兼程:“相聲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事業,我為相聲而生,也將為相聲永遠奮斗。”
點擊詳細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讓劉蘭芳的名字家喻戶曉;四十年后,已經74歲的她依然活躍在評書藝術的最前線:“只要聽到觀眾的掌聲,我就覺得依然年輕。”
點擊詳細在七十年的電影生涯中,牛犇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牛犇不忘初心,無論戲份多少,他都努力讓角色更加出彩從而使影片增色:“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點擊詳細從1979年《雕花煙斗》第一次獲獎,四十年來,馮驥才馬不停蹄地奔走在時代號召的前列。他的筆尖書寫市井民俗的歌謠,他的雙腳沾滿古老村落的塵泥。文學、文化保護、繪畫、教育的“四駕馬車”,每一駕“馬車”都在時光里留下了深深的轍痕。
點擊詳細盛夏時節的一個午后,我們登門拜訪繪成這些經典之作的著名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自十五歲入學手執畫筆以來,已經八十四歲高齡的靳尚誼始終保持著作為畫家的樸素姿態,為中國油畫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他在探索中耕耘,在創造中前行,以獨特的筆觸表達著他對時代、對社會的理解與感悟。
點擊詳細本期節目帶您走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李谷一。1980年,她的《鄉戀》,應時而生,扣人心扉,被稱為“中國大陸第一首流行音樂”;改革開放40年中,她的《難忘今宵》陪伴幾代人成長,成為春晚主題曲標志;青山在、人未老,如今藝術在她身上仍煥發著生命力,歌唱是她的第二生命。
點擊詳細作為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王曉棠憑借著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精彩表演榮獲1964年老第三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90年代,她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為中國軍事電影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王曉棠是中國電影界第一位女將軍,她曾說:“我這輩子就做一件事——回報人民!”
點擊詳細當我們到達位于北京南郊的愛蓮舞蹈學校時,陳愛蓮已經開始練功了。踹燕、探海、旁腿側身、踢紫金冠……我們在練功房外面靜靜看著她干凈利落地將一個個動作完成,不禁暗自感嘆,即使歲月流逝,但陳愛蓮的身姿依然健美輕盈、充滿活力。
點擊詳細中秋佳節,天朗氣清,我們來到了山東曲阜,采訪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銀幕上的他,是親民愛民的焦裕祿,是善良勤奮的宋大成,還是多思霸氣的宋江……銀幕下的他,是一個普通的演員,整潔樸素的上衣,胸前別著的鮮紅的國旗徽章閃閃發亮。
點擊詳細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坐在我們面前的尚長榮依舊神采飛揚,舉手投足間滿是京劇名家的風采。無論是《曹操與楊修》里文武兼修的“曹操”、還是《貞觀盛事》里果敢進諫的“魏征”,亦或是《廉吏于成龍》里鐵骨錚錚的“于成龍”……經過尚長榮的創作與演繹,這些歷史人物矗立在京劇的舞臺上,成為新時代京劇花臉藝術的代表之作。
點擊詳細從演員到導演,他將“董存瑞”精神貫穿于自己的藝術生涯中,把人民放在心上,深入大街小巷。“滾一身泥巴、做一番事業”,張良用光影記錄下他們在時代大潮中的沉浮變遷,勾勒出改革開放期間嶺南獨特的人文風光。
點擊詳細從《長征》《金沙水拍》《我的長征》表現的長征精神、《血戰臺兒莊》展示的抗戰精神,到《共和國不會忘記》體現的改革精神、《驚濤駭浪》贊頌的抗洪精神……翟俊杰糅合藝術的魅力與生活的真實,以一部部優秀作品跟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記錄民族英雄的堅定身影,謳歌中華民族的高尚品德。
點擊詳細從舊社會流離失所的街頭雜耍藝人,到新中國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從家庭式的小戲班演員,到享譽海內外的“雜技皇后”;從舞臺上為觀眾奉獻一切的雜技演員,到舞臺下為了雜技藝術發展四處奔波的雜協主席……“藝術人生70年,風雨菊花倍鮮艷。”夏菊花頭頂的光環在變,但她對雜技藝術的守護與傳承卻不曾改變。
點擊詳細“好的歌曲能夠住進聽眾的思想與靈魂之中。”一首《祝酒歌》乘著春風而來,活潑的旋律、振奮的歌詞,唱出了人們歡欣鼓舞的心情與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此之前,他已因演唱《北京頌歌》、《周總理,您在哪里》、《鼓浪嶼之波》等歌曲,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
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