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話白菜(文化中國行)
在吉林卓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在室內培育蔬菜。 |
新疆烏蘇市皇宮鎮泉水溝村種植的大白菜喜獲豐收。該鎮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幫助村民進行采收、分揀等工作。 |
秋去冬來,萬物納藏,秋季的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我國北方開始收獲冬儲白菜,田間地頭一片繁忙豐收景象,此時的大白菜鮮嫩清甜,成為冬日里餐桌上的???。
賽羊肉 勝百菜
白菜最佳的收獲時機是在第一次霜凍來臨之前,立冬、小雪時節是關鍵時期。此時氣溫逐漸下降,水始冰、地始凍,立秋前后播種的白菜進入成熟期,其營養價值和風味達到最佳,鮮嫩可口,甜度較高,且利于后續貯藏。
冬日的白菜味道鮮美,自古以來頗受文人墨客贊賞。白菜古名“菘”。宋代范成大稱:“撥雪挑來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濃”;劉禹錫詩云:“只恐鳴騶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嘗”,把未能吃到晚秋的菘菜當作一種遺憾。
白菜雖然價格實惠,其食用價值卻不容小覷。民間常有食客認為“冬日白菜賽羊肉”“白菜勝百菜”。中醫認為白菜微寒味甘,食白菜有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利尿通便、清熱解毒之功。從現代營養學角度看,白菜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和潤滑腸道,預防和改善便秘,還有助于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白菜富含多種維生素,維生素C含量更是高于蘋果和梨,與柑橘類旗鼓相當,而維生素對于增強免疫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寒冷干燥的冬日里,人體容易皮膚粗糙干裂、口鼻干燥且感冒多發,而白菜應時而生,豐富的維生素和水分恰好能提高身體抵抗力、預防感冒,同時具有滋陰潤燥、潤澤肌膚之功效,是餐桌上的“健康寶藏”。
葑與菘 傳中外
白菜是我國的原產和特產蔬菜,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中期。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白菜籽,說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先民或已開始種植白菜。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白菜最早被稱為“葑”,先秦時期,葑菜是十字花科蔬菜的統稱?!安奢撞奢?,首陽之東”,《詩經》中多次提到葑菜,但沒有關于白菜的明確記載。漢代以后,白菜的新名字——“菘”,開始出現在大量史料中。因為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古人以“菘”之名,賦予了白菜松柏之性。唐朝出現了白菘、紫菘和牛肚菘等不同品種,《新修草本》記載的“牛肚菘”,被認為是大白菜的原始種,其葉片大而起皺,與現代大白菜已經十分相似。
宋朝才開始有了“白菜”的稱呼,楊萬里《進賢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云二首》:“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與雪薺。靈隱山前水精菜,近來種子到江西。”這是目前已知古籍記載中首次出現“白菜”一詞。宋代《黃粱夢》和《咸淳臨安志》提到的“黃芽菜”,也是白菜的別名。到了元朝,民間開始廣泛地稱“菘”為“白菜”。
白菜在明朝時期傳入朝鮮半島,并衍生出朝鮮泡菜。清乾隆年間,北方大白菜通過京杭大運河到江浙一帶,通過海運到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從此“膠州白菜”馳名中外。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說:“大概是物以希(?。橘F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育新種 破壁壘
在清代后期,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優良品種,如核桃紋、青麻葉、皇京白等,并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白菜已由過去的秋季單季栽培發展為四季栽培,基本形成春季設施、夏季高原、秋季北方、冬季南方的周年生產供應格局,逐漸形成了7個大白菜優勢產區,包括華北地區春白菜產區、云貴高原湘鄂高山區及黃土高原區的夏秋白菜產區、東北地區及黃淮流域的秋白菜產區、長江上中游秋冬白菜產區及云貴和華南越冬白菜產區。每年播種面積達到4000萬畝,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在均衡市場供應、穩定蔬菜價格等方面舉足輕重,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菜之王”。
近年來,我國白菜育種實力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實現了從單一“秋播冬貯”向優勢產區生產、產品多樣化和周年生產轉變。培育出了復合抗性強、優質、耐貯運的品種“京秋3號、4號”等,高品質、速生苗用品種“京研快菜、京研快菜2號和4號”3個品種搭配實現了周年栽培,解決了生產上長期缺乏冬春和夏季栽培專用品種的難題。還育成了娃娃菜、快菜、紹菜、金絲白等高品質品種,尤其是“京春娃2號”一舉打破國外品種的壟斷,它比國外品種早熟5至7天,種植密度高25%,畝收入增長30%,已成為國產娃娃菜第一大品種,實現了高端品種的“本土化”。
盡管時下冬季可選擇的蔬菜品種越來越多,但人們依然對大白菜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愛,無論是家常便飯還是高檔宴席,都能看到白菜的身影。白菜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大畫家齊白石對白菜情有獨鐘,稱白菜為“蔬之王”,創作了許多“鮮活”的白菜作品。它有樸素無華、淡而有味、清清白白的寓意,蘊含著中華民族對傳統飲食的熱愛和傳承。
?。ㄗ髡邌挝唬褐袊r業博物館)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7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