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著力培養新時代好青年
近年來,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積極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依托2023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高校基本科研項目“新時代加強遼寧省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實踐研究”,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工程,著力打造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加油站”,讓學生既有專業的“石油味兒”,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味兒”,積極引導學生厚植文化根基、增強文化自信,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實施“入腦”工程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人知”
加強理論研究。學校緊密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學術研究,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理化的體系構建、青年化的闡釋方式、時代化傳播路徑提供堅實支撐。學校主持申報《遼代五京地方政務運行研究》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題10余項,發表理論文章30余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思政課”建設,助力學校思政課程建設提質增效,獲遼寧省高校思政課教學大賽一等獎,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頭腦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舉辦專家講座。學校積極邀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者、踐行者、傳播者走進校園,讓學生與專家學者心貼心溝通、面對面交流。邀請中國知名作家、書畫家、詩人、琴師、文史學者、戲曲專家等專家,分別圍繞古琴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戲曲的起源、歷史和演變、中華傳統節日之文化蘊意等主題,帶領學生探尋文化之“根”、感悟文化之“魂”、傳承文化之“脈”。
開展學術交流。學校堅持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及弘揚雷鋒精神統籌謀劃、協同推進。舉辦“雷鋒精神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討會,提出新觀點、新思維、新做法,對服務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產生深遠意義。舉辦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學術研討會,堅持以平臺為媒、向全國發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在校園交相輝映。
實施“入心”工程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時學”
在文化活動中激發新動力。學校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策劃培育系列特色校園文化活動,連續3年舉辦“湖魚春捕”傳統文化節,開展以“春捕、春祭、春展、春舞”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讓文化自信根植于師生內心。開展8屆“銀杏文化月”活動,通過展示傳統舞蹈、演奏傳統樂器、表演傳統武術等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銀杏文化月”中煥發璀璨光芒。舉辦“書香墨韻”讀書節,通過“閱讀盲盒”“您選書,我買單”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學生讀書學習的“文化搭子”。
在競賽活動中激發新動力。學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化闡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最后一公里”。舉辦“非遺學園”技藝大賽,引導學生感受非遺魅力、學習非遺技能、傳承非遺文化。舉辦“國學史園”知識競答比賽,營造“比學趕超”生動局面和濃厚氛圍。依托國學社、實華文學社、雷鋒劇社等文化社團,常態化開展演講、朗誦、辯論等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讓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在實踐活動中迸發新活力。學校堅持“走出去”、擴大“朋友圈”、打造“文化圈”,在社會與學校、產和教“一體化”育人機制中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才培養的協同性。深入開展校府合作、校際合作、校館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等,形成80余個文化育人載體,打造動靜結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能量“蓄水池”。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檔案館等30余個文化機構參觀學習,為學生文化實踐活動提供堅實保障。
實施“入行”工程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處處見”
在中華歷史文化長廊研讀歷史內涵。學校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中華歷史文化長廊展陳內容進行“流量”和“熱度”驗證,長廊全長201米、展面393平方米,文字4.7萬字、使用圖片1000余張。長廊以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為主線,集中展示古代文學、藝術、美學、科技、教育、風俗禮儀等內容,突出體現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同時,穿插多個精彩小故事作為“暗線”,既有“歷史味”“文化味”,又有趣味性、吸引力。
在中華楹聯文化長廊品味楹聯之美。楹聯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文辭賦、書法繪畫、園林建筑融為一體,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東方風韻的藝術瑰寶。學校興建大型開放式、戶外型文化長廊——“中華楹聯文化長廊”,包括“有關聯事”“名聯擷英”兩部分內容,展示重要楹聯知識10條、歷代名家名聯49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音韻和諧、平仄對稱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優秀傳統文化更接地氣、更抵人心,讓文化之“美”浸潤校園。
在中華歷史文化體驗館體悟文化魅力。學校組織師生赴山東、甘肅等多地調研考察,通過網絡檢索等形式,深入了解在校大學生群體對中華傳統文化關注熱點和主要需求,建成中華歷史文化體驗館。全面展示中華世紀壇、詩經古韻、世界文明文化、古圣先哲、文明和發明、風俗禮儀、教育與選才等多方面內容,讓學生在沉浸式、互動式體驗中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劉淑艷 劉俊宇 韓錦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