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讓科幻創作之路越走越寬(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聚焦中國科幻)

2024年10月22日06: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電影《獨行月球》海報。
  王晉康供圖
  圖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模擬“火星營地”。
  李仕賢攝(影像中國)
  圖③:電影《流浪地球2》海報。
  王晉康供圖
  圖④:成都科幻館。
  王祖凱攝(影像中國)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八十二屆世界科幻大會上,創作交流、現場簽售、衍生品推廣等一系列活動將中國科幻的熱度延伸到海外。備受關注的中國科幻已經成為一張響當當的中國文化名片。

  “科幻熱”持續升溫,創作者、從業者冷靜思考——如何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更多《三體》那樣的現象級科幻作品?怎樣壯大科幻文藝的根基,讓科幻產業更加生機勃勃?我們邀請科幻界深耕多年的作家和嶄露頭角的青年撰文,分享他們的創作心得與觀察思考。

  ——編  者  

  

  從“科幻熱”到“科幻強”

  王晉康

  中國科幻熱起來了,這確實令人欣慰。依我看,中國科幻的發展還遠未到達頂峰。

  從世界范圍來看,科幻是一個年輕的文學品類,誕生于歐洲工業革命之后。中國科幻萌芽于晚清民國,在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發展出一個小高峰。其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伴隨“向科學進軍”的響亮號角,中國科幻迅猛生長。后來,科幻文學遭遇過挫折,主力作家流失,出版陣地萎縮,只余下成都《科幻世界》雜志等艱難地維持下來。但科幻火種并沒有熄滅,在科幻作家、科幻從業者、科幻迷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幻努力積蓄力量,一直到今天再度復蘇。

  這個沉寂后又崛起的過程,說明了科幻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歷史合理性。科幻,作為以科學為源頭的文學類型,作為面向未來的文學類型,有其獨特的魅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科技的迅速發展,更為科幻事業提供澎湃動力。2005年,科學家庫茲韋爾寫了一本《奇點臨近》,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奇點,也就是重大創新的前夕。我贊同他的看法。實際上,早在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上,我作為作家代表進行主旨演講時就提出了相同觀點。就物理學基本理論來講,百年來并沒有大的突破。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人類歷史的發展逼近奇點?依我看來,在原來的物理學基本框架下,科技的深化和擴延開始更深入地走進“人”的領域,這才是主因。

  尤其是基因技術揭示了生命的秘密,人工智能挑戰了人類最珍視的智慧,這兩項突破不僅僅是“技術性”的,更是“哲理性”的,它們推動人類重新思考人生三大問題——我是誰、從何處來、向何處去。而科幻是一個最為便利的平臺,可以把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用文學的“三昧真火”熬煉,更為準確地摹寫時代百態,回答人類的終極問題。當然,科幻還有其他重要的社會功能:向讀者提供閱讀的愉悅,消除青少年對科技的陌生感,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愛科學的種子,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向他們澆灌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理性,激發想象力,等等。另外,科幻還能幫助人們做一點心理準備,以迎接明天,應對一個變化著的世界。

  與其他文學類型相比,科幻文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呈密切正相關性。這是因為,科幻文學的寫作和閱讀都有科學知識的門檻,而科學普及依托于社會進步。科幻的繁榮還有賴于人們對“科技明天”的向往,有賴于一個社會“向上”的心態。歷史上,世界科幻中心的遷移、科幻強國的興衰,都證明了這一點。這也讓我們更有理由對中國科幻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科幻文學有三個要素:科學、生活和想象力。博大深邃的科學體系已經能夠窺探宇宙的秘密,我們今天可以站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洞察大自然和人的本質。從科幻誕生那天起,它就是面向未來的文學類型,但今天增加了一點特殊性——未來來得太快了,科幻中描繪的未來可能近在眼前,只是我們還沒察覺到。文學是寫人的,而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人,文學只有適應這樣的深刻變化,才能捍衛它應有的地位。

  說回“科幻熱”,當前的“科幻熱”只是相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言,實際上,中國科幻還沒有到達它可以到達的頂峰。單說科幻作家數量,目前堅持在寫作一線的科幻作家大概數百人,如果考慮人口基數,這支隊伍還遠說不上壯大。比作家數量更重要的是作品質量,這是一個文學類型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盡管中國科幻已經躋身于世界科幻文學之林,但經典作品還是不夠多,像《三體》那樣的長篇更少,科幻電影也只是初入堂奧。

  我出生于1948年,從個人經歷中更能深刻體會時代發展。回想起年少時所經歷的貧窮,回想起當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科技愿景,恍如夢中。這樣極為迅猛的崛起,自然會給我們帶來震撼,提供豐富的文學素材和寫作動力。這是當代中國科幻作家的機遇,我們不能辜負這樣的機遇。

  (作者為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豐富科幻的“打開方式”

  海  漄

  自2011年發表第一篇作品起,我在科幻創作路上已經摸索了13年。成為科幻迷,則是更早的事。20多年里,我欣喜地看到這條路一點點變得熱鬧起來。無論是近年來科幻電影、兒童科幻的活力迸發,還是冷湖“火星營地”、首鋼科幻樂園的備受歡迎,都令科幻界深受鼓舞。

  作為一名創作者,“科幻熱”讓我心潮澎湃,也使我有些壓力:面對越來越多的讀者、觀眾,中國科幻需要什么樣的創新?從早期的雜志圖書,到現在的影視文旅,科幻不僅是文藝作品,更是一個龐大的文化業態。在文化產品多元豐富的今天,科幻產業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特質吸引人們的目光?

  回首科幻發展史,創新是關鍵詞。業界公認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憑借作者對生命科學的浪漫幻想,給當時的讀者描繪了新的世界景觀。進入20世紀30年代,乘著科技飛速發展的東風,一批科幻巨匠以不同視角理解科學發展的意義,編織出充滿科學想象的奇妙故事,推動科幻文學不斷拓寬題材,走向大眾書桌。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科幻遭遇創新瓶頸。在科幻曾經興盛一時的西方國家,科幻文學盡管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卻仍難登大雅之堂,被認為是供人們消遣娛樂的“地攤讀物”。經典題材也漸漸失去新意,無論作家還是編輯、從業者,都迫切地希望通過開拓新題材,以包容更多風格的方式來打破僵局,拿出更有創意的作品。最終,“新浪潮運動”將科幻文學立意的重點從自然科學轉向人文科學,融入更多思考科技倫理、人類生存的內容,作品思想深度得以充分開掘,科幻才在文學界有了立足之地。

  中國科幻同樣在不斷創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起工業與科學體系,有了一片科幻發展的熱土。科學知識對當時的讀者來說,無疑陌生而新鮮。葉永烈創作的《小靈通漫游未來》,通過講述一名小記者游覽未來城市的見聞,暢想科技怎樣賦能人類生活,成為讀者理解科學、崇尚科學的生動讀本,銷量超過300萬冊。當這種營造科學氛圍的使命完成后,中國科幻也遇到“成長的煩惱”,除了科普功能,讀者對科幻有了更多期待,那些既有題材難以寫出新意。后來,一些融合奇幻、懸疑風格的科幻作品出現,嘗試給讀者帶來新的感受。《春日澤·云夢山·仲昆》憑借東方奇幻色彩引發熱議,作者獲得200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長篇歷史科幻小說《天意》則將科幻與歷史故事有機融合,書寫了經得起推敲的詳實細節,單行本銷售量超20萬冊,成為中國科幻“破圈”之作。

  今天,中國科幻文學仍然走在類型融合的道路上。有人主張推廣“大科幻”概念,把科幻與奇幻、軟科幻與硬科幻都涵納其中,既可以突出科普功能,也可將科學知識作為故事背景和框架,著重展現人性的溫暖與歷史的厚重。這樣,科幻文學將獲得更充分的發展空間,吸引不同口味讀者,促進科幻繁榮。在“大科幻”理念下,這些年陸續出現了融合情感、懸疑、武俠、推理等元素的科幻小說,中國科幻乃至中國文學“物種庫”不斷豐富,彰顯了科幻文學創新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大科幻”概念與我的思考撞了個滿懷。在一些人看來,科幻代表未來,歷史代表過去,二者似乎天然對立,科幻難以從“故紙堆”中尋找養料。但在閱讀歷史的過程中,我欣喜地發現,史書是高度濃縮的,自帶故事性,而且以史為鑒也是為了啟迪未來,這與科幻預示未來的底色不謀而合。當仰望星空時,我們“寄蜉蝣于天地”,對浩瀚宇宙產生深深好奇;當走進歷史時,我們“哀吾生之須臾”,對無盡的時間展開新的想象。凝視宇宙,回望歷史,我們竟可以收獲相同的震撼。我嘗試發掘歷史之于科幻創作的價值,將歷史素材融入科幻寫作,漸漸沉浸其中。

  我吸納科技新知,爬梳歷史文獻,其間時常有驚喜出現。某些歷史線索和科學知識,神奇地嵌入故事,發展出全新的脈絡,最終構筑成一個整體。我還在小說《愿時間在此停留》《土樓外的春天》中,注入地方民俗和傳統文化風味,希望能給讀者帶去更多新鮮感。

  當前,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鞭策科幻創作者不斷推陳出新。從整個科幻產業來看,除了文學類型創新,還有科影融合、表現形式、傳播渠道、運營管理方式等多個課題值得探索。我們要勇敢地創新,闖出一條越走越寬的中國科幻之路。

  (作者為科幻作家、第八十一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獲得者)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2日 20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