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閩寧攜手的山海深情(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圖為歌劇《山海情》劇照。 |
核心閱讀
脫貧攻堅典型事跡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厚素材。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深情講述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的溫暖故事,傾情謳歌了中華大地上的人間奇跡
歌劇是以唱為特點的戲劇,長于抒情。《山海情》在男女高音的選擇和音樂設計上別具匠心,既發揮西方歌劇特點,更傳承民族音樂風格,嵌入了符合當代審美旨趣的創作理念、音樂元素
《山海情》用典型人物切入宏大時代主題,是中國聲樂民族化的一次有益探索,為聲樂藝術反映時代生活積累了創作經驗
從開場“苦瘠甲天下,十年九干旱,路遠溝深山連連,一步一聲嘆”到劇末“花兒遍地開,源頭活水來,歡歌閩寧鎮,鼓樂傳天外,九曲黃河萬仞山,歷史開新篇”,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深情講述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的溫暖故事,傾情謳歌了中華大地上的人間奇跡。作品以歌劇藝術演繹現實生活,以題材的時代性和故事性、聲樂的民族化和戲劇化,給觀眾帶來獨特藝術體驗。
藝術呈現“閩寧模式”,唱響時代主旋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重要戰略決策實施以來,閩寧兩省區不斷拓展協作深度,跨越山海的情緣結出累累碩果。閩寧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移民之初的500元左右,增長到2021年的1.6萬余元。脫貧攻堅典型事跡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厚素材。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優秀的文藝作品應當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民族歌劇《山海情》緊密依托現實背景,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進行再度藝術化加工,通過舞臺藝術的詮釋,講述了在陳金山等援寧群體幫助下,西海固地區以得福、水花為代表的干部群眾告別常年風沙、遍地干旱的故土,從山里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共奔小康,把戈壁灘改造成塞上江南的動人故事。
作品著重塑造了福建援寧干部、掛職副縣長陳金山這一人物形象。“風塵歲月記掛著村村寨寨,此生無悔,深沉我愛,那是一片赤子情,與家國同在”,正如唱詞描繪的那樣,陳金山遠離家鄉,來到黃沙漫天的戈壁,走沙石路,吃咸干菜,一腔熱血投身扶貧事業。他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組織招工增加收入,種植菌草發展庭院經濟,幫助農民申請無息貸款,積極推動揚黃工程和土壤改良,一步步把干沙灘變成金沙灘。
陳金山是大批福建援寧干部形象的縮影。閩寧協作開展以來,福建先后派出200多名援寧干部,更有數千名教師、醫生和科技人員跨越山海,不辭辛苦來到寧夏接力幫扶。馬鈴薯、菌草、葡萄酒、能源開發等產業在當地興旺起來,閩寧生態移民示范村、閩寧學校、閩寧兒童福利院、閩寧敬老院、閩寧扶貧產業園拔地而起。隨著閩寧協作的深入開展,寧夏相繼孵化出160多個閩寧示范村,近60萬寧夏貧困群眾受益,走出了一條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在寧夏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鐫刻著“閩寧”印記。一個個幫扶成果背后,蘊藏著許多感人故事。作品用動人的情節、凝練的唱詞,將這些故事濃縮在陳金山等人物身上,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勠力同心擺脫貧困的決心和勇氣。
發揮歌劇抒情優長,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民族歌劇《山海情》的動人心魄之處,還在于依托現實創造性地塑造了縣移民辦干部得福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形象。
得福形象源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奮斗者。在脫貧攻堅事業中,數百萬扶貧干部任勞任怨、苦干實干,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脫貧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先進事跡。多年來,寧夏先后多批次派出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同鄉村干部一道奮戰在脫貧第一線、攻堅主戰場,9位同志把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得福形象的成功塑造,讓觀眾感受到寧夏扶貧干部的無私奉獻和滿腔熱忱。
得福自幼成長在西海固山區,深知擺脫貧困對家鄉百姓的重要意義。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夢想,也有內心沖突的扶貧干部。回到故土,有開展工作的便利,也有對長輩親友做思想工作的難處。創作者巧妙處理人物與環境、扶貧干部與群眾等關系,有分歧更有共識,有波折更有溫情,在情感交織中展現得福堅韌的品格、豐富的內心和不懈的追求。與水花的愛戀、對大有叔的開導、對得寶等離家出走的無奈、對太奶奶的幫助引導……一系列故事情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恰到好處。
歌劇是以唱為特點的戲劇,長于抒情。《山海情》在男女高音的選擇和音樂設計上別具匠心,既發揮西方歌劇特點,更傳承民族音樂風格,嵌入了符合當代審美旨趣的創作理念、音樂元素。詠嘆調和宣敘調的巧妙安排、戲劇性和抒情性的相輔相成,有力傳達了“山海情”的情之所在。男高音王宏偉聲音清亮高亢、情感表達細膩、音色轉換自如。女高音龔爽從容爽朗、嗓音甜美、大氣靈動,演繹出女主角水花內心的細膩、堅定和樂觀。《圪梁梁上喊蒼天》《天邊風起云飛揚》《趕路不負人行早》《長風送我去遠行》等一系列男女獨唱、重唱、合唱片段,在歌詞編寫、音樂設計上注重節拍以及音律的悠長韻味,增強了藝術張力。
同時,作品根據寧夏地域特點,在對白和演唱中恰當運用方言,更好體現民族歌劇的特征,也更加契合聽眾的審美需求。音樂設計的靈動鮮明、人物塑造的精細用心、場景布置的生動逼真,共同帶領觀眾走進脫貧攻堅的歷史現場。比如在植被稀缺、風沙驟起的布景中,演員“眼淚的花兒飄滿了,哎滴呦,眼淚的花兒把心淹哈了”的反復吟唱,使情緒傳達愈加濃烈而凝重,給人以強烈的情感沖擊。
《山海情》用典型人物切入宏大時代主題,是中國聲樂民族化的一次有益探索,為聲樂藝術反映時代生活積累了創作經驗。“數不清解決了多少問題、克服了多少困難”“創建共同富裕的新家園”,正如劇中富有感染力的唱詞所表現的那樣,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一定有更多創造美好生活的故事值得歌唱。
版式設計:張丹峰 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7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