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 修冰 補冰 養護
“雪游龍”上的中國制冰師(冬奧同心圓)
圖①為2月11日,男子鋼架雪車比賽前,制冰師團隊在對賽道冰面進行最后的修整。 |
如緞帶般光滑、似鏡面般平整、像牛奶般潔白——這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給人的感受。北京冬奧會上,這條被稱為“雪上F1賽道”的冰面上共將產生雪車、雪橇和鋼架雪車3個項目的10枚金牌。
冬奧會的賽場上,運動員在“雪游龍”中演繹著速度與激情。比賽背后,忙碌在“雪游龍”的中國制冰師,將剔透平整的賽道冰面打造成了一件藝術品。
從制冰到養護
制冰師的工作難在哪兒
夜幕之下,山野無聲。走進“雪游龍”,賽場里亮如白晝。夜晚,完成比賽的運動員相繼離場,制冰師開始了又一輪的忙碌。
根據賽程安排,北京冬奧會的雪車雪橇項目多在晚間舉行,白天則大多安排官方訓練。為保證比賽和滑行訓練的順利進行,賽道的養護工作一般要從早上5點開始,夜里零點左右才能結束。
“我們每天都要對賽道進行多輪養護,根據運動員滑行軌跡和冰面破損情況及時修冰、補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冰隊隊長、來自中國五礦所屬中冶上海寶冶集團的朱永濤介紹,制冰師的工作主要由4個部分組成——制冰、修冰、補冰和養護。
制冰,是用噴頭對賽道制冷單元進行均勻的水霧噴灑,確保賽道整體制冰成型。
補冰,是用特制補冰鏟,將冰水混合物填補至賽車進彎、出彎及冰易脫落處等關鍵位置,抹平并待其凝結后再緩慢灑水,使其牢固凝結并與周邊冰面形成整體。
修冰,是手持約20斤重的特制冰刀均勻用力,在賽道上持續修出成型的滑行曲面。
養護,主要包括除霜、清掃和灑水養護……
“‘雪游龍’由16個傾斜度和彎度各異的彎道組成,每個彎道、每處曲面都關乎運動員成績和安危。”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運行主管、來自中國五礦所屬中冶上海寶冶集團的孫悅說,“賽道的冰面要像嬰兒皮膚一樣順滑,對制冰師的要求非常高。”
制冰師的工作繁瑣而沉重:往往要經歷上千次的水霧噴灑,才能使冰面的厚度達到賽事要求;修完“雪游龍”1975米的賽道,需要用冰刀修刮上百次;每次比賽、訓練的前后和間隙,制冰團隊都要不厭其煩地進行冰面養護巡查,一遍遍清理賽道冰碴和雪霜。
從2小時到15分鐘
養護速度如何越來越快
想要成為一名制冰師,體能是第一關。
“像這樣一根灑水管,空著的時候就有40多斤重,充滿水的時候有70多斤,我們經常要背著它出入賽道進行作業,常常大汗淋漓。賽道冰面溫度較低,汗水就會結成薄冰‘鎖’在身上。”朱永濤介紹,制冰師的工作強度非常大,對體能的要求很高。
“為此我們開展了專門的體能訓練,每天早上跑5公里,其他時間段也安排了相應的內容。”孫悅說,體能過關之后,才會進入制冰學習環節。
“雪游龍”賽道的溫度基本在零下十幾攝氏度,晚間會更低。記者在賽道旁待上一會兒,明顯感到寒氣逼人。制冰師長時間在低溫的環境下工作,對體力、技術與意志都是不小的考驗。
“冰面作業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朱永濤說,最初制冰團隊每次需要2小時才能完成整個賽道的養護,這遠遠超過了規定的時間。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想要提高速度,就需要特別用心,對賽道的每一處都要了然于心,比如哪里霜比較多,哪里的冰需要多補點。”朱永濤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團隊對賽道的養護時間逐漸由2小時變為1小時、30分鐘、15分鐘……
“現在,10個人一組對整個賽道進行養護,最快的紀錄是11分鐘。”朱永濤說。
速度大幅度提高的背后,包含了制冰師團隊的無數心血。100多天以來,朱永濤每天在賽道步行約2萬米,累計下來,相當于從北京到廣州的距離;賽道制冰面積約7000平方米,每天平均養護4遍,累計養護面積相當于6個天安門廣場——這就是中國制冰師日常工作的縮影。
“經過多次測試賽和北京冬奧會的歷練,這支團隊在大型賽事的服務保障上完全可以拿得出手。”孫悅說。
從學習到實踐
中國制冰師是怎樣煉成的
令記者驚訝的是,眼前侃侃而談的制冰隊隊長,兩年前從事的是與制冰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銷售。從銷售員轉變為“雪游龍”的制冰隊隊長,朱永濤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2019年11月,‘雪游龍’的建設到了末尾期,可以考慮制冰和運行工作了,團隊開始著手招攬一批中方制冰師。”孫悅說,通知發出后,很快就有幾百人報名,其中既有“雪游龍”的前期建設者,也有一些國家退役的運動員。當然,還有朱永濤這樣的銷售人員。
“當時,制冰師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職業,聽說是為冬奧會保障服務的,我就趕快過來參加職業面試。”朱永濤說,憑借出眾的體能和快速學習能力,他成功入選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首批制冰師團隊。
“制冰師這個名字聽起來簡單,但需要掌握的技能特別多。”朱永濤說,制冰工作會接觸很多方面的知識,如初期要學習駕駛修冰拖拉機,后面還要學習冰刀制作、制冰工具的維修。與外方制冰師交流要用到英語,從最初溝通不暢到如今交流順暢,朱永濤和隊員們下了一番苦功。
在孫悅看來,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冰團隊的成長經歷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知”,中國制冰行業起步相對較晚,為了盡快掌握制冰技術,團隊趕赴韓國平昌進行一系列學習;第二階段是“解惑”,團隊邀請外籍制冰師指導,解答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第三階段是“自省”,中方制冰師和外方制冰師在身高、體能、設備使用習慣等方面有不少差異,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制冰團隊一邊探索一邊學習,圓滿完成制冰任務。
“最初修冰時,我們配備的都是制式冰刀,后來發現和我們的身體狀況有一定差異,大家就結合自己的身高、臂展、力量、修冰習慣等,調整冰刀的寬度和角度,研究制作出每個人的專屬修冰刀。”朱永濤說。
“制冰的工作有苦有淚,但能為國家做貢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朱永濤說,“我們要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展現中國制冰師的風采。”
特刊統籌:劉 菲
視覺統籌:潘旭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