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剪紙的“守”與“變”
40年間,王銀鳳一直專注于制作和傳承太原剪紙。 受訪者供圖
一把剪刀,幾張紅紙,一雙巧手,上下翻飛間,惟妙惟肖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便躍然紙上。賦予這一張張紙生命的,正是47歲的太原剪紙非遺傳承人王銀鳳。
在近期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中,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非遺項目“太原剪紙”入選其中。目前,太原剪紙的傳承人群體主要是第五代傳承人王銀鳳、郭樹林和他們的女兒、徒弟及學生。
從六七歲起,王銀鳳便跟隨母親、奶奶學習剪紙技藝,從小對剪紙、刺繡這些手工藝很感興趣。此后40年間,她一直專注于制作和傳承太原剪紙。
“太原剪紙主要分為畫圖、剪刻、染色、裝裱四步,制作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重要,無論哪一步做錯了都要重新開始,一幅大型、細致的剪紙作品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王銀鳳介紹,太原剪紙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也有南方剪紙的纖秀,二者巧妙融合,寫實而不拘泥,夸張而不變形。
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到非遺的價值,讓太原剪紙走入年輕人的眼、走進年輕人的心?這也是王銀鳳近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挖掘、保護、繼承太原剪紙技藝的同時,王銀鳳和郭樹林在剪紙的題材、技藝、表現形式等方面大膽創新,多層套色點染等多種技法融合,豐富太原剪紙內容。
“在挖掘、傳承傳統圖樣、技藝的同時,更多的是創新,堅持‘活化傳承’。”王銀鳳介紹,基于十二生肖、京劇臉譜等傳統題材,他們創作仿古民畫剪紙,多種技藝融合在一起,并開發剪紙文創作品,剪紙書簽、扇子、服飾等等,結合當前時代背景,他們也創作了一些反映當代精神面貌的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除此之外,王銀鳳將剪紙帶入校園,她還長期在小店區文化館進行傳統剪紙培訓,目前,她已在6個學校開設剪紙課堂。
談及傳承,“我們不僅要到小學,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爭取更多的孩子學習剪紙技藝,還要走進高校,指導大學生創業。”王銀鳳說,之后,他們將重點向剪紙文創藏品、剪紙服飾等方向發展,把剪紙和民眾衣食住行結合起來,將剪紙長久地傳承下去。(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