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劉穎穎 郭冠華 韋衍行
《兩會夜話》節目現場。 人民網 袁悅攝
“今年春節檔,我們看到了年輕的新生代導演的崛起。他們已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主力軍。”
“電影是‘鐵盒里的大使’,要通過電影讓全世界能夠看到可愛的中國人。”
……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民網一號演播廳里,新一期的《兩會夜話》正如火如荼地錄制中。如今,看電影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文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本期節目便圍繞著中國電影徐徐展開。欄目主理人、人民網總編輯羅華,人民網主持人臧辰蕾,現場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導演路陽,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少華,以及接受“云連線”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和嗶哩嗶哩UP主“影視颶風”,共同探討中國電影乘風破浪之路。
萬紫千紅,總是春節檔
“今年過年,你看了哪部電影?”
節目開場,幾位嘉賓興致勃勃地聊起了最近看過的春節檔電影,一起探討“最強春節檔”是如何造就的。
人民網總編輯羅華與嘉賓交流。人民網 嚴立政攝
“今年春節檔的成績是電影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羅華表示,類型豐富多元電影可滿足不同群體的觀影需求,“多元類型‘組團’發力,以喜劇類型為主,結合多種元素,大家的選擇空間多了,眾口不再難調。”
“今年春節檔電影對觀眾吸引力太強了,簡直一票難求!我的朋友們在春節期間幾乎都去過電影院,我也收到了不少邀請。”劉少華從自己的體驗談起,他表示,春節檔電影近年來成為了“新年俗”,今年春節更為特殊,就地過年的號召讓電影充分融入市民生活。對觀眾來說,電影院里的共情共鳴是人與人之間實現情感互動的重要方式。
劉少華提到,“幾部電影設置得非常巧妙,有《你好,李煥英》的溫情脈脈,有《唐人街探案3》的懸疑搞笑,有《刺殺小說家》的瑰麗詭譎……還有不同類型的動畫、奇幻片可供選擇。”2021年的春節檔就如同萬花筒一般,豐富多元的電影類型,不僅滿足了觀眾不同的觀影需求,還進一步折射出中國電影發展的不同側面以及成績。
饒曙光認為,市場火熱的背后是廣大觀眾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影院復工后的第一個春節檔,電影人才沒有離場,投資沒有離場,觀眾沒有離場。從全球范圍來講,中國電影的復蘇走在了世界前列,說明中國電影市場的內生動力很強,中國電影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在這個意義非凡的檔期里,饒曙光發現了新的亮點——年輕的新生代導演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他表示,“中國電影這幾年高速發展,得益于電影新力量的不斷崛起。春節檔有好幾部電影都是年輕導演,他們對電影市場更了解,更熟悉年輕觀眾的口味,拓展了中國電影的空間。”
蕩氣回腸,唱響主旋律
演播廳內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但嘉賓們對電影的熱愛讓現場氣氛愈加熱絡,時而認真專注,時而笑聲朗朗,話題也從春節檔逐漸說開,開懷暢敘,議論縱橫。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人民網 嚴立政攝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表現十分亮眼,頻頻掀起觀影熱潮。節目現場播放的一段街采中,觀眾紛紛點贊了《我和我的祖國》《紅海行動》《金剛川》等主旋律電影,引起了在座嘉賓的注意。
“現在主旋律電影拍得好,我覺得有一個尊重電影藝術規律的問題。電影不是論文,也不是新聞,不是什么內容都能拍成電影。”羅華認為,電影要有人物形象,要有故事,要有虛構,有戲劇沖突。要能打動觀眾,引起觀眾情感共鳴。
饒曙光的思考與羅華的觀察不謀而合。作為一名“職業觀眾”,饒曙光對主旋律電影呈現出的新氣象深感欣慰。他表示,此前的大部分獻禮片,大多是展現偉人、英雄、模范人物或大事件本身的故事,而如今的主旋律影片則選擇了“微觀敘事”,用親民的方式講述平凡人的故事。
饒曙光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觀眾的審美思維、審美方式發生了改變,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更容易讓大家產生共情,“主旋律電影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在于創作者通過話題設置有效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每個故事都有它的亮點,都有它的動情點,老少皆宜,雅俗共賞。”
在現場,曾參與創作電影《金剛川》的導演路陽講述了自己對主旋律電影的探索過程。以《金剛川》為例,在創作之初,路陽希望在每個角色身上找到鮮活的個性,同時也試著去發掘題材、角色和觀眾之間的聯系。“他們為何能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何如此有力量?我們需要從內容里找到真正打動我們自己的部分,把這些感受和思考傳遞給觀眾,讓大家信服。”路陽說。
路陽表示,創作者應該熱愛觀眾,在每一次創作中都要不時地從創作者的角度跳出來,去建立和觀眾的共同視角,“電影在不斷地進步,它的敘事手法和審美傾向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創作者要去感受當下環境。”
百尺竿頭,更進工業化
近年來,《流浪地球》《中國機長》《刺殺小說家》等電影受到廣大影迷歡迎,進一步拔高了觀眾對中國電影出“大片”的期待,關于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討論也不絕于耳。
導演路陽。人民網 嚴立政攝
嗶哩嗶哩UP主“影視颶風”在連線中,問出了影迷心頭的疑惑,到底什么才是電影“工業化”?
節目中,路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指哪兒打哪兒”。他以自己的電影《刺殺小說家》中“燭龍飛天”這一場景為例說道,“畫出這個場景的概念圖之后,精確地分配時間和資源、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手段在影片中將想象化為現實,這就是電影工業化的標志。”
值得一提的是,《刺殺小說家》的特效鏡頭均由中國團隊完成,“我們希望能通過這部電影的制作幫助團隊積累經驗、提升技術。期待我們中國自己的團隊在日后能帶來更多工業水準更高、視覺呈現力更好的電影。”路陽說。
中國電影工業體系要走向成熟,非一日之功。羅華注意到,電影工業化需要形成一個覆蓋電影產業上下游的生態鏈,包括研發、制作、衍生品開發等等。目前中國電影這些環節的標準化程度還不夠高。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路陽在現場分享了自己在電影拍攝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如何用盡各種方法將遇到的問題逐一解決。饒曙光表示,“有很多可能性需要我們不斷摸索,用中國人自己的辦法先做出來,這就很了不起。以此為基礎,我們再將每一環節標準化、流程化、體系化,迎來工業化可持續、成規模的健康發展。”
饒曙光進一步表示,我們對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還應該具有更廣闊的視野,“電影工業體系的不斷成熟,也有利于電影與相關的產業實現有序互動,彼此相互促進、協同發展,讓電影對經濟社會的進步起到更大的作用。”
當然,電影的工業化絕非一味地追求華麗的視效和先進的技術。“這些只是工具,驅動電影工作者去創作的核心一定是人,是情感,是某種強大的精神價值。”路陽堅定地說,技術只是手段,“只不過有了這些工具,我們可以將故事講得更加吸引人。”
志存高遠,展文化自信
“十三五”以來,電影成為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和文化產業的重要亮點。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不斷涌現的“硬核”成績,無不讓人感受到中國電影強大的發展潛力。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導演深有感觸。他在連線時表示,多年來,中國電影銀幕數從3000塊發展到現在將近7萬塊,躍居世界第一。從春節檔的驕人成績也可看出,看電影已經成為廣大觀眾娛樂消費的“剛需”。
“電影不僅是娛樂消費,也體現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我們的觀眾今天能看懂《刺殺小說家》《流浪地球》,說明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空間非常大。在堅持現實主義底色的基礎上,也要把眼光投入更遠的星球,同時又要回望人類最深邃的精神世界,我們不斷地努力,相信中國電影一定會越來越好。”饒曙光表示。
作為一線電影人,如何在創作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路陽表示,關于歷史傳承、文化傳承、藝術傳承,它們從哪里來、現在什么狀態、應該怎樣發展,都非常重要。“我覺得作為創作者來說,就是要腳踏實地,尊重作品,尊重觀眾,然后努力做好我們的創作。”
“怎么通過電影堅定文化自信,展現我們國家的文化,讓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能夠看到14億中國人民的生活,看到可愛的中國人,讓中國電影走進國外主流的電影市場,這是我們幾代中國電影人的期許。”尹力說。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藍圖、新目標。對此,眾位嘉賓紛紛分享了自己對未來電影發展乃至文化發展的展望。
“電影強國的征程已經開啟,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饒曙光表示,應該朝如何建立更加科學的檔期、如何培養更多年輕的導演、如何在工業化流程方面做得更精細化等方向繼續努力。
“這些年,中國電影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挖掘更多故事,表現我們的時代,讓中國電影能夠更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在國際對話和傳播當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中國電影風景這邊獨好,還會繼續好。”饒曙光信心滿滿地說。
路陽表示,希望在技術方面不斷提升和不斷進步,同時更多挖掘自身的文化之中獨特的內容。“期待出現更多展現中國美學、中國人精神面貌這樣的作品,能夠在更多的國家上映,讓更多外國人看到中國的電影。”
“我覺得到那時,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平會越來越成熟,我們對內容與形式的平衡把握會越來越嫻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走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傳播中國的智慧,傳播奔向現代化的中國人的故事。”羅華說。
羅華表示,中國電影取得的成就,是我們國家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十三五”這些年,“高冷”的博物館熱起來了,晦澀的古籍活起來了,小眾的非遺流行起來了……在這個發展進程中,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顯著增強。“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讓我們賡續優秀傳統,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