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與冷門文化緣何受綜藝節目熱捧
一根鋼絲,可以做什么?達瓦孜第五代傳人阿迪力·牙森可以在鋼絲上生活80天,還能在9米高空跳新疆舞、蒙眼行走;郭成可以變身為“蜘蛛俠”,利用鋼絲從一樓飛到四十樓,甚至輕松橫飛280米……這些身懷硬核絕技的雜技頂尖高手會聚廣東衛視原創打造的全國首檔大型雜技文化節目《技驚四座》中,呈現了一場場視覺盛宴。
近段時間,以雜技文化為代表,諸多專業類文化節目陸續進入大眾視野并收獲不俗口碑。昔日被歸為小眾、冷門的文化藝術,如今逐漸依靠自身魅力和創新表達突破固定圈層、躋身主流視域,成為文化節目版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細分專業化,文化節目多點開花
每一種文化藝術都由多彩類別構成,舞蹈分很多舞種,音樂也分很多風格,所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擁有非常豐富的寶庫,關鍵是有沒有人愿意挖掘、從什么樣的角度切入。最近一段時間,文化類綜藝節目創作焦點在服飾、繪畫、雜技等元素上相繼鋪開,反映出其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和涉及領域的全面多元。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打造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以人們最習以為常的服飾為切口,通過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展現服飾之美,以及服飾背后承載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國內首部名畫真人番《此畫怎講》,選材于14幅中國美術史上巔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畫,以“古畫活起來”的形式,用畫中人物的口吻,為觀眾普及名畫鑒賞知識。由敦煌研究院指導、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通過音樂、美食、色彩、飛天、匠心、運動、潮流、風俗、英雄、文書這十個維度,全面探索并致敬敦煌。《技驚四座》則聚焦中國雜技文化,30組跨越不同項目的國內外頂尖雜技個人和團隊通過四大賽段的激烈比拼,為觀眾呈現近60場代表世界超高水準的雜技盛宴,最終決出年度最受歡迎的“金牌雜技秀”,詮釋中國傳統雜技的“驚、險、奇、美、情”。
這些聚焦新穎文化的垂直細分節目,在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以及人民對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時代背景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機會,豐富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內容布局。對此,記者電話采訪了浙江師范大學影視戲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凱濱,他表示:“垂直類文化節目多點綻放、全面開花,是長尾效應的生動體現。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會在需求曲線上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這部分累加起來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更大的市場。所以這類節目如果將‘陌生’內容熟悉化呈現,往往能夠具有非常持久的生命力。”
青春與融合,用戶思維助力創新表達
年輕觀眾喜歡什么內容?青睞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文藝作品創作積極融入“用戶思維”,在專業化基礎上用青春化、現代化、融合化的話語升級呈現,早已不是被迫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無奈之舉,而是整個行業自覺自發的主動實踐。
同樣是廣東衛視推出的大型原創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就以“國樂正青春”為口號,集結64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春樂手,從“多維度”甄選選手,最終誕生一支全能民樂團,以“國樂助力營”深化藝術的嫁接混搭。《登場了!敦煌》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嘉賓團探索結合專家學者輔助的敘事方式,將莫高窟、壁畫、飛天等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敦煌謎題”一一解答。
而《技驚四座》在“青春化”的表達上注入了更多元的思考,實現了青春元素和表達形式的創新融合。節目邀請專業人士組成鑒賞團,攜手跨界藝人、雜技大咖、文化學者等嘉賓,真正為中國雜技文化的創新傳承“添把火”。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還將搖滾、街舞、情景化表演等新潮元素融入雜技表演;創新運用360度攝像手法,與中國移動咪咕視訊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打造首檔網臺聯動VR沉浸式雜技競演文化綜藝,讓觀眾身臨其境觀賞雜技視聽盛宴。此外,節目還打造了豐富多樣的融媒體產品,助推雜技文化“破圈”傳播。其中《“敦煌仙女”吊發飛天世界罕見》短視頻被抖音、微博等多家平臺力推,并得到了陜西團省委微博、陜西發布抖音等官媒助力。
正如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吳鼎銘在電話中說,“讓傳統與新潮相遇,讓古老與青春攜手,讓經典與流行碰撞,‘小而美’的垂直類文化綜藝節目能夠最大程度突破時空、圈層等外在條件限制,在新時代和大范圍中嶄露頭角”。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中,創作者把自身當作觀眾來進行文藝創作已經成為共識。
文化無圈層,讓“美與故事”浸潤人心
一直以來,文化因為接受門檻和個人興趣等原因被分為主流和小眾。所謂“文化無域”,不論一種文化的接受群體如何,大家對文化之美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對文化背后人的故事是向往且好奇的。所以垂直類文化綜藝節目若想延展甚至打破所謂的固有圈層隔閡,應該具備對小眾文化知識的全面普及和對“人與故事”的深度挖掘。
無論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服飾之美”,還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雜技之美”,只有找到合適的敘事表達,才能被觀眾更好理解和喜愛。《衣尚中國》每期圍繞一個主題,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從自身出發,立足社會思想、民生經濟、審美變遷等視角,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后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里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技驚四座》一方面以展現兩千多年源遠流長的雜技文化為核心,融入國內外優秀雜技表演,綻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輸出中國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豐富雜技故事的表現方式,傾聽來自世界各地“雜技精英”背后的雜技人生,讓雜技表演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從建筑工人到中國首冠,孫健16歲就開始在宿舍里搭建鋼管自學練習。現在成為鋼管舞申奧大使的他,努力讓鋼管舞成為一項全民運動項目。曾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徐大梅和徐小梅年歲接近半百,但仍然活躍在雜技的舞臺上。她們希望將雜技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雜技。專業雜技團體、雜技類院校、自由雜技人等不同領域的團隊,這類擁有匠人精神的雜技從業者的故事尤為動人。
小眾文化不是觀眾不喜歡,而是缺乏走入大眾視野的“窗口”。張凱濱表示:“《技驚四座》等節目沒有停留在淺嘗輒止的文化展示,它們將細分領域的典型內容通俗呈現,將感人至深的生動故事娓娓道來,帶給觀眾美的享受,也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新活力。”
隨著受眾審美的多元化,以及對小眾藝術接受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專業化、垂直類綜藝節目以黑馬之姿成為爆款綜藝的預備軍。在北京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王曉培看來:“注重垂直細分與跨界融合的文化節目的涌現,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夠樹立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樣態表達愈加豐富,期待更多“小、美、精”的垂直類文化節目打破藝術領域的限制,將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傳遞給觀眾。
(記者 張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