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文化吸引年輕人,文博類綜藝創新“出圈”
上周,央視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四季低調回歸,和已經播出過半的《國家寶藏3》《上新了·故宮3》以及新節目《登場了,敦煌》共同構成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風景線。
《經典詠流傳4》延續第三季的整體形態和風格,用舊詞新唱、古詩新編的方式演繹古代經典文本,今年還加上了“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的主題,站在更宏大的時空格局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英雄情結”的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顯示出超越一般音樂節目的崇高之美。節目開播之后,“小撒讀楊開慧托孤信”“79年前一位戰士想唱給祖國的歌”等衍生話題引發網友熱議。
圍繞“致敬英雄”的鮮明主題,《經典詠流傳4》在“回顧百年歷程”的同時也“追溯千年文化”。屠洪剛在演繹《大風歌》時,用短短三句歌詞就唱出了千軍萬馬,也唱響了劉邦作為一代君王的英雄氣概;譚詠麟以粵語版的《定風波》,致敬文化英雄蘇東坡“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豪邁,獲贊“柔情萬種和磅礴大氣兼得”;董寶石將《從軍行》變為一首唱給邊疆戰士的說唱,向安邦定國的戍邊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比往季,《經典詠流傳4》對于經典文本的解讀更為深入和豐富,除了借用音樂、詩詞的力量,也強化了與歷史物證、實地探訪、舞美創意的結合,既追溯經典緣起,也試圖陪伴觀眾重返現場。例如,節目特別展示了抗戰詩人陳輝《為祖國而歌》的手稿,并朗讀了陳輝詩集《十月的歌》中《我和人民》一文。經典傳唱人俞灝明提到,手稿有很多涂改的細節。拿著槍、手榴彈和詩歌的陳輝,用生命留下崇高的“贊美詞”,反復推敲的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一位青年人炙熱的愛國情懷。
無論是主題還是表現形式,辦了四季的《經典詠流傳》顯然正在尋找新的表達,這也是文化類綜藝不可避免的創新難點。此前已經開播的《國家寶藏3》,國寶陣容已經從故宮拓展至全國九大著名博物館,在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殷墟面前,600年的故宮顯得格外“年輕”。這一季的演員陣容也頗為吸睛,憑借傳神表演不斷出圈的沈騰、張子楓、富大龍等,在吸引年輕人關注的同時,將國家寶藏的故事生動地傳遞出去。
同樣在近期播出的《上新了·故宮3》,也在挖掘故宮魅力的道路上繼續探索。從稍顯疏離的直接設計出品,變成了如今幾個校園團隊比拼文創產品方案,對故宮歷史的挖掘也更加深入,讓年輕人親近文博的意圖也更加明顯。從目前幾檔文博類節目的播出情況來看,《國家寶藏3》開播首晚收視率雖然略低,但連續播出數期后就已累計有4130萬人次觀眾收看。索福瑞數據顯示,《國家寶藏3》明顯吸引了更多的高學歷人群和年輕人群。大學以上學歷觀眾增長69%,15歲-24歲觀眾增長最多,高達85%,25歲-34歲觀眾增長49%,35歲-44歲觀眾也增長了40%。
《經典詠流傳4》剛剛播出一期,后續的表現還值得期待,而有評論已經開始著急,擔心以《國家寶藏3》為代表的文博類節目已經到了“綜N代”后繼乏力。對于文博類節目來說,也許沒有娛樂綜藝那樣聲量巨大的熱搜和討論,但潤物細無聲的文化魅力在吸引更多更年輕的受眾。文博類節目以歷史和文化浸潤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凸顯價值,這絕不是一兩次的“收視第一”所能比擬的價值導向功用。文博類綜藝創新不易,觀眾尚有耐心慢慢觀賞,業內觀察不妨也給予更多的包容吧。(記者 李夏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