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不只有棒球和少年
《棒!少年》,只看名字,很容易被誤解為一部熱血體育題材電影,實際上,它向觀眾展示的不只是運動。
導演許慧晶將鏡頭對準了北京郊區一座愛心棒球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相聚于此,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少年》有兩條明晰的人物線索:一方面,新隊員馬虎的加入攪亂了基地原本的寧靜,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的馬虎脾氣火爆,雖然只有十來歲,但罵人、抄棍子打架樣樣在行,和隊友們矛盾不斷,練球也漫不經心。另一方面,來自河北淶源的“元老隊員”梁正雙性格乖巧細膩,作為投手,他被教練們寄予厚望。這兩個孩子,幾乎完全處于對立面上,在充滿了火藥味的碰撞中,球隊得到了去美國比賽的機會。
《棒!少年》的故事并不復雜,但透過“棒球”的外衣,影片切入了眾多社會話題,比如當下人們常常探討的“原生家庭”。無論馬虎還是梁正雙,他們的不幸從出生時就已注定。油鹽不進的馬虎三個月大時,母親就離家出走,在外工作的父親很少回家,奶奶向別人家要衣服鞋子,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而根據馬虎的描述,父親愛打架,“一切都是爸爸造成的”;梁正雙的童年中不僅沒有母親的影子,父親也因病早早故去,他出生時因為“太小了”,甚至無法送給別人收養,還差點兒被“拿土給埋了”。對這些邊緣化的孩子,《棒!少年》的展現是細致的,也是殘酷的。
影片牽涉的現實話題還有很多,比如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馬虎的父親、梁正雙的大伯都無比希望孩子留在棒球隊,因為“咱們這地方沒前途”。再比如拆遷,棒球隊南方冬訓的場地在一片待建的高層住宅里,離開時,場地負責人告訴“師爺”,這里很快就要蓋房子,“一千多萬的場地兩年就廢掉”,而在北京,棒球隊也始終在“流浪”。去往美國比賽前夕,基地的球場和宿舍也都面臨拆遷……
厚重的現實觀照與人文色彩,為《棒!少年》注入了比打幾場驚心動魄的棒球比賽更耐人尋味的魅力。導演另一重高明之處在于,他沒有沉迷于紀錄片標志性的長鏡頭,快節奏的剪輯讓電影的觀感并不那么沉重和壓抑,反而帶著體育題材一貫的熱血和力量,但也正因如此,電影的部分內容處理看起來有些散碎。影片還給觀眾留下了一個頗具想象空間的結尾,在一棵大樹下,因美國比賽失利而有抑郁傾向、暫時留在家里的梁正雙對大伯呼喚道:“你不能丟下我不管。”這個戛然而止的收束,與棒球隊中除了比賽其他都不用過多操心的日子相比,有著夢醒一般的悲涼。
那些沒能像馬虎、梁正雙被幸運選中卻同樣貧困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到底該怎樣逆轉呢?《棒!少年》顯然給觀眾留下了深思的余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