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歲月留在鏡頭里(點贊新時代)
盧綺萍在外拍攝。 |
74歲,對于盧綺萍來說,仍是實現夢想的時候。
去年12月,盧綺萍帶著自己策劃拍攝的紀錄片《大老倌》,參加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展映。片子播放結束,掌聲響起,這是觀眾們送給這位“奶奶導演”熱烈的贊美。
很難想象,并非紀錄片科班出身的盧綺萍,學習紀錄片拍攝剛滿4年,她邊學習邊創作,已經拍攝出了10多部作品。
“國家的發展變化,我們這一代人是見證者。我心里有種責任感,要用鏡頭留住鄉愁和記憶,用影像把廣州嶺南文化的歷史保留下來。”退休后的盧綺萍,開始了用鏡頭記錄城市的全新生活。
學生時代,盧綺萍是學校文藝活動積極分子,也對影像有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那時候,我曾一口氣看了6遍《冰山上的來客》,記下了電影里的所有歌譜和歌詞。”
工作后,她雖然也做過廣告設計和美編,但并沒有直接參與影像類的文藝創作。
2003年,盧綺萍從報紙上看到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消息,前去觀影,自此便迷上了紀錄片。少年時的夢想,一直在盧綺萍內心里生長,直到此刻,絢爛綻放。
盧綺萍的第一次拍攝,是在太古倉碼頭。
建于1905年的太古倉碼頭到現在已有100多年了。盧綺萍目睹過當年太古倉碼頭的熱鬧,也見證了它隨后幾十年的變化。
2015年,當盧綺萍重游太古倉碼頭時,發現它已變成廣州的“城市客廳”,成為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太古倉褪去了那份歷史的滄桑,變得時尚又漂亮。“記憶一下子涌上腦海,我特別感慨,萌發了拍攝的念頭。”
從對岸拍,從樓頂上拍,從珠江江面上拍,既要把握光影交織間的最佳角度,也要面對臺風天珠江上漫天涌來的風雨。為了把全長321米的碼頭岸線全部拍下來,盧綺萍從黃沙碼頭到白蜆殼碼頭,來回坐了3遍水上巴士。碼頭正前方的位置,她終于抓到了理想的機位。
通過盧綺萍的鏡頭,碼頭沿江富有美感的堤岸景觀得以完好地保留在了紀錄片里。
“回想我這70多年的人生,是自己的成長,也是城市和國家的成長。太古倉就好像一位滄桑的老人,有著曾經的記憶,也有著新生活的變化。”城市與人共同成長,文化與記憶代代傳承,用鏡頭記錄城市的變遷與新生,呈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盧綺萍覺得,這是鏡頭里最好的紀錄片。
去年7月,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舉辦了“影像廣州70年”口述歷史主題培訓工作坊,盧綺萍報名參加。經過3天的培訓,在做選題的時候,盧綺萍第一個想到拍粵劇“大老倌”鐘康祺。
廣東人稱粵劇演員為“老倌”,有名氣的則稱“大老倌”。粵劇從古裝戲到現代戲的發展轉變,“大老倌”鐘康祺見證了這一段歷史的變化。“粵劇是我的鄉音。”盧綺萍記憶中的舊時光,馬路邊上立著電線桿,電線桿上掛著大喇叭,喇叭里整天不間斷播放著的,都是粵劇。“把粵劇的發展變化歷程記錄下來非常有意義。”盧綺萍說。
臺前幕后,盧綺萍在不斷拍攝中深挖,鐘康祺幾十年的舞臺人生好似一個鮮活的棱鏡,折射出粵劇的發展與傳承。
拍攝過程幾經周折,最終,紀錄片《大老倌》正式放映了!但是,盧綺萍還是有些忐忑,怕粵劇這個題材過于小眾,觀眾接受度不高。
放映結束,有個年輕人走了過來:“我剛來廣州不久,從來沒看過粵劇。但是看了片子感覺很迷人,想知道關于粵劇背后更多的故事!”年輕人向她致敬,“片子很酷,您也很酷!”
從盧奶奶變成“盧導”,盧綺萍用一部部紀錄片,圓了她少年時代的電影夢。“我是一個這么普通的人,因為愛好,因為好奇和夢想,一點點嘗試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我把我的老年活成了少年。”
“我見證了歷史,想把歷史記錄下來。”未來,盧綺萍還想把他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留下來,“這是時代的記憶,也是我們的記憶。”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0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