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詩人格麗克 老師格麗克 編輯格麗克

2020年10月16日08:2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出來后,《紐約客》雜志對格麗克的評論是,她的詩,是寫給專業(yè)的詩歌讀者的,也是寫給從不讀詩的人的,你很難說她是為誰寫作,因為誰都可以是格麗克的讀者。的確,不管是談戀愛,還是結婚生子,還是買奶酪、除草、種花,你都可以在格麗克的作品中找到共鳴。

  從1968年到2014年,格麗克一共出了14本詩集,寫作主題包含了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里會碰到的各種瑣碎的日常。格麗克的寫作是非常親民的,你不需要了解某個國家的歷史,也不需要了解格麗克的個人家庭背景,更不用了解一個新聞的前因后果,你總能在她的詩里聽到一些熟悉的聲音,這個聲音超越了種族和國界,又平凡得不能更平凡,它是關于人類的欲望和欲求不得。吊詭的是,這些聲音終究都是寂靜的,就在一縷光線從鞋柜移動到衣柜的片刻,你就真實地感覺到了它,而它也與你息息相關。它的聲調并不感傷,而是一種收放自如的、充滿了矛盾和戲劇性的復調合音,溫柔中帶著黑暗,沉郁里也有嬉皮的影子。人從心碎到瘋狂到微笑到大笑,大概只有一個句子的長度。大概就如里爾克所說的,“美和恐怖總不分離”。

  她的詩如此簡單 何以成為經典

  隨手翻一頁格麗克的書,都能找到這樣完美地結合了美和恐怖的句子:

  “I gathered you together/ I can dispense with you

  I gathered you together / I can erase you" (September Twilight)

  “我把你收集到一起,我就可以將你摒棄;

  我把你收集到一起,我就可以擦除你”

  “you take my hands; then we're alone in the life-threatening forest." (Quiet Evening)

  “你拉起我的手;從此我們便獨自走在威脅到生命的森林里”

  在格麗克的筆下,一切跟人性之愛有關的,都充滿了悖論。得與失,聚與散一切都能在瞬間中發(fā)生置換,留下讀者在這錯位的因果中感到錯愕,而這些在人類期待的慣性之外的東西,這些不協(xié)和音,正是詩本身。也如諾獎評語所說,格麗克的詩是“清晰而準確的,擁有質樸之美”。的確,格麗克很少使用復雜的隱喻和浮夸的修辭,只有對世情審慎的觀察。她熟悉人性的荒謬與善變,所以常用否定詞和否定句式來以無消解無,以“無”作為抒情客體;她還常常把長句打破成碎片化的短句,英文讀起來古韻悠長,頗有布萊克或濟慈的那種后浪漫主義時期詩歌的味道:

  “what a nothing you were / to be changed so quickly/into an image, an odor--

  you are everywhere, a source/of wisdom and anguish (Vespers : Parousia)”

  比如在這首晚禱里,正常的表達應該是“你是個什么東西啊,你無處不在,是智慧和痛苦的源頭”;本來智慧和痛苦就是一堆矛盾的表述交織在抒情對象“你”上,但格麗克卻把抒情對象“你”寫成了“nothing", “你是個怎樣的虛無啊”,都已經是虛無了,還如此被改變和遷移,成為無處不在的,智慧和痛苦的化身,豈不是很諷刺嗎?這句詩的語調,你可以說它是感傷的,但也可以說是輕盈、淡漠的,甚至是調侃的。像是走出了玻璃球的人對著玻璃瓶里的迷你世界發(fā)出的輕嘆,抑或是將死之人對活人的勉勵,一種老頑童式的開闊。

  有人說格麗克的詩很簡單,簡單到擁有高中英文水平的人就可以通讀,但為什么她的詩能被視作美國當代詩中經典的經典,而其他很多詩人的直白樸素的詩則被看作是無趣的口水話呢?既然說她的英文簡單,為什么又如此難以被翻譯成中文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格麗克獨特的句法結構。

  Hesitate To Call

  Lived to see you throwing

  Me aside. That fought

  Like netted fish inside me. Saw you throbbing

  In my syrups. Saw you sleep. And lived to see

  That all that all flushed down

  The refuse. Done?

  It lives in me.

  You live in me. Malignant.

  Love, you ever want me, don't.

  比如這首小詩,就寫猶豫要不要給戀人打電話這么一件小事,卻寫得非常有味道。開頭省略了主語“我”,正如“我”如何被“你”省略,被“你”扔到旁邊一樣。明明是“我”在猶豫中掙扎像網中之魚,格麗克卻把“掙扎”(that fought)本身寫成網中之魚,凸顯了掙扎的不由自主。而被消解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活著,活著目睹“你”的影子出現(xiàn)在四方,詰問什么時候才能結束被拒絕的生活。而“你”則是“拒絕”的本體,永遠住在我身體里。非常簡單的幾句話,卻有很多內在韻律,如一根骨刺連續(xù)爆破一串氣球“throbbing”“syrups”“sleep”“see”;“down”“done”。這些音韻在翻譯成中文時是注定會丟失的。

  最后一句是個倒裝句,格麗克沒有寫“我從來沒得到過愛”(I never got love)或者“我想要愛”,而寫的是,“愛,你曾想要過我嗎,不。” 好像“愛”超出了你我,是冥冥當中的一個更高主體,如宿命一般。而這個“不”也讓句子變得富有歧義,到底是“愛,不曾想要我”, 還是“愛,你想要我嗎,最好還是別命中我吧”,就這樣莎士比亞風格的、充滿了歧義的問句,就被折疊到了一個陳述句里,你能說格麗克的平淡簡單里沒有大師的技藝嗎?但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句式和它們創(chuàng)造的效果,在中文翻譯里也都是比較難保留的。

  想要真正看懂格麗克的好,還是得看原文。在原文中才能更好體會到格麗克如何嫻熟地運用虛構的發(fā)聲主體(persona),如何自由地將視角切換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歷史原型和神話原型之間,把日常的心碎放置于人類永恒心碎的譜系里,我們大概也更能與我們日常的痛苦和解。格麗克中期的作品,《沼澤上的房屋》( The House on Marshland)、《消失的人物》(Descending Figure)、《阿克琉斯的勝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牧場》(Meadowlands)都被認為是Persona Poem的杰作。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日常所承受的,早被記載于圣經和各種神話傳說中了。

  格麗克的老師和作為老師的格麗克

  和很多此前自學成才的諾獎文學得主不一樣,格麗克受過非常正統(tǒng)的詩歌教育,她畢業(yè)于薩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創(chuàng)作班,師從于斯坦利·康尼茨(Stanley Kunitz)。斯坦利的詩多與生死有關,而這也是格麗克詩歌最重要的主題。格麗克曾說過,作為詩人,你總有一天需要寫的像一個將死之人。將死之人不是說有氣無力,而是死之將至時,還有什么放不下,還有什么需要演,還有什么不能說呢?斯坦利和格麗克都追求一種極致的勇敢和真誠。

  在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初生》后,格麗克一度感到文思枯竭。這個時候她接受了一份教職,在福爾蒙特的戈達學院教寫詩。她發(fā)現(xiàn),當她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她也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教書能夠幫她捋清自己的思維,當她教課時,她便能夠充滿激情地投入創(chuàng)作。自此,從1968到今天,格麗克一直都在美國各大高校教授詩歌寫作。這也是為什么這次諾獎公布之后,美國詩歌界并沒有多少異議,反而無數(shù)人跑出來含情脈脈地向格麗克致敬,仿佛這事和他們自己都有關系,實在是因為現(xiàn)在美國詩歌界活躍的太多著名詩人,都曾在某個階段當過格麗克的學生。哈佛、耶魯、斯坦福、愛荷華、波斯頓大學等都是格麗克的常駐之地,她也的確是桃李滿天下,影響了幾代人的名師。

  除了在學院教書,2003到2010年間,格麗克還曾長期擔任美國史上最古老也最重要的青年詩人獎——耶魯青年詩人獎(Yale Younger Poets Prize)的唯一評委。Adrienne Rich、John Ashbery、Jack Gilbert、W.S Mervin年輕時都曾獲得此獎從而文學出道,可以想象該獎項的分量,以及2000年以來美國青年詩歌圖景有多少是格麗克一手輔佐出來的。我們知道,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一般都會有多個評委、多輪評審,主評委一般只會讀已挑選出來的短名單里的書。Meghan O'Rouge 回憶到,此前的評委Archibald MacLeish最多會讀12份手稿,而格麗克卻近乎瘋狂的要親自讀所有投稿的手稿,因此每年光是評審這個獎,她就會讀上百本青年詩人的詩集。她還明令規(guī)定,不允許任何她認識的人投稿和得獎,以保證這是一個真正公平,真正鼓勵年輕人的平臺。

  格麗克曾吐槽過斯坦利門下學習詩歌的感受,“他把我逼得太緊了,很少表揚或祝賀我……他總是讓我瘋狂工作,工作得像個奴隸。”而成為教授和評委的格麗克應該是得到了斯坦利的真?zhèn)鳎龖撌乾F(xiàn)在詩歌界最狠心的“可怕編輯”。耶魯青年詩人獎會為每年獲獎的詩人出一本書,但與我們大部分人想象得都不太一樣的是,并不是讓你拿了獎金,把投稿的書出版就行了,所有書都需要通過一個非常漫長的編輯和捶打過程,主要說的是受格麗克的捶打。

  2004年的獲獎者Richard Siken,他的那本薄薄的只有80頁的詩集盡管現(xiàn)在也變成了備受大家喜愛的當代經典,但大家耳熟能詳?shù)陌素跃褪牵潜緯瓉砜捎兴奈灏夙摚潜桓覃惪艘豁撘豁搫h改成這么薄的。格麗克還會為每一本被挑選出來的集子寫一篇很長的批評文章當作序言,這些序言后來收錄進了格麗克的詩歌批評集《美國原創(chuàng)》(American Originality),成為美國當代詩歌譜系非常精彩的一份批評和記載。歷年來她選出來的新詩人.目前也都成為美國詩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寫作風格非常迥異,說明格麗克是一個趣味很開放也永遠追求革新的詩人。

  當然,現(xiàn)在回頭看格麗克十幾二十年前寫的這些犀利又真誠的文章會非常有趣,因為她在那個時候對美國詩歌發(fā)出的詰問,比如關于美國詩歌真誠性的問題、自戀的問題、政治正確的問題、女性身份的問題,放到今天看起來還是那么一針見血,字字珠璣。美國詩歌的流行形式和外在表象一直在變,但需要面對的本質問題仍舊是那些。

  詩人的教育是關于失敗和寂寞的教育

  1968年以前,盡管格麗克已開始在Atlantic Monthtly、Tri-quarterly、Yale Review等文學刊物上嶄露頭角,但難以想象的是,她的第一本詩集《初生》曾被28家出版社拒稿,經過了非常艱難的過程才得到出版。這些雜志現(xiàn)在也都還在,到處被拒稿也是美國年輕作者仍舊需要經歷的過程。那么格麗克是怎么從普通作者變成一個世界著名的作家呢?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諾獎公布后,國內的朋友圈里的評論大多都是在說,啊,今年是頒給了一位沒讀過的小眾詩人。

  盡管我的內心很難接受這個評價,就如我此前所說,格麗克在美國,絕對算一代宗師,James Franco曾在NYU電影學院開了一門課讓學生每人挑一首格麗克的詩翻拍成電影,可想而知格麗克在美國的通俗程度。盡管格麗克的同齡人,比如Robert Hass、Sharon Old、Anne Carson、Yusef komunyakaa, 也在美國國內有著同樣的知名度,他們當中不管誰得了這個獎,大家都會覺得實至名歸。但問題是,如果就連他們,換一個語言換一個圈子以后也會被算作小眾詩人的話,我們大概必須承認:詩歌,寫作,都是非常私人,非常寂寞的,最好不要妄想依賴文學成名發(fā)財,也不要把詩人或詩人的未來幻想得太偉大。

  格麗克曾在古格海姆做過一個講座《詩人的教育》,她寫到,絕望,是寫作者的必修課。大部分作家的一生都在承受各種折磨:想寫,不能寫,想寫得不一樣,不能寫得不一樣。只有極少的作家能夠說,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希望年輕詩人們不要認為把自己的文字印刷到了幾頁紙上就是有創(chuàng)意的工作。作家的尊嚴,應當來自于一種渴望,渴望持續(xù)地工作,渴望一種寫作的紀律,而不是依賴于外在的認可,依賴某種頭銜。詩人這個頭銜,它應該代表一種渴望,而不是一個通行證。

  格麗克不是我們所期待、所幻想的仙俠詩人,如果一定要說她偉大,那她的偉大之處在于她愿意持續(xù)淬煉自己的平凡。幾十年如一日地觀察日常生活,手落在紙上,根扎在學校,陪伴在年輕人身邊,寫詩,改詩,寫詩。

  我想,相比活在諾獎的封神榜上,格麗克大概更愿意待在家里耐心地做一份貧瘠年代的詩歌鳀魚三明治,協(xié)助普通人抵御這即將來臨的冬天:

  冬日食譜

  露易絲·格麗克

  1

  每年冬天來臨時,那些老人們都會

  到樹林里去收集杜松的北側

  新長出的苔蘚。

  工作很漫長,花費了很多天,

  盡管這些天都很短,

  因為光線逐漸衰減,

  當他們艱難地背著包回到家時,

  苔蘚已變得很沉,幾乎難以被捧起。

  他們的妻子會將這些苔蘚發(fā)酵,

  又是一個很耗時的項目。

  特別是對于這么老的人,

  他們出生于另一個世紀。

  但是這些年長的男人和女人啊

  他們有耐心,就像我們很難想象

  當苔蘚被熏烤后,竟可以和野芥末還有分量扎實的香草

  一起被夾在恰巴蒂尼面包的兩半之間

  沉甸甸地像地中海金槍魚烤面包,

  “令人振奮的冬季三明治面包”,人們這樣稱它,

  盡管沒有人說它好吃;那是你在沒有別的東西可吃

  的時候吃的東西,例如沙漠中的瑪索無酵餅,

  我們的父母把它們叫作苦難的糧食——有些年份

  一些老人不再能從樹林里回來,他們的妻子將需要

  一個新的生活,去做助理護手,

  去當從事苦力活的年輕人的監(jiān)工,

  或是去農夫市集上賣三明治,

  下雪了,三明治裹在蠟紙里,

  ——這本書包含著僅供冬日的食譜。

  在春天,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做一頓美餐。

  (翻譯、節(jié)選自格麗克2021即出新書《冬日食譜》)(李嬌陽)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懸崖之上》為隱蔽戰(zhàn)線群英立傳
  • 張桐與你一起重溫《青春》
  • 白敬亭與你重溫《史硯芬訣別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