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為何贏得觀眾口碑
|
與時代的脈動在一起,與火熱的生活在一起,與人民的悲歡在一起,這是《在一起》的成功密碼,也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啟示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抗疫主題電視劇《在一起》播出以來,觀眾的這句點評一次又一次刷屏。
電視劇《在一起》由《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10個單元故事組成。取材自抗疫期間真人真事的這部電視劇,以紀實風格,藝術地還原了這場戰疫中普通人的不凡壯舉,致敬為守護彼此溫暖的家門,普通人挺身而出的善良與擔當。
國慶中秋假期,《在一起》在全國6家衛視和3家視頻平臺接力熱播,受到熱議和廣泛好評。在中國視聽大數據平臺,《在一起》的回看用戶規模位居第一;在評分網站,它被5萬余名觀眾打出8.7的高分;在社交媒體,相關話題的討論持續走熱,真實、細膩、動人的劇情獲得點贊。
《在一起》為什么能贏得觀眾的口碑?
抗擊疫情的艱難記憶,深深刻印在每個人的生命里。它的近,不只是時空距離,更是心理和情感。這讓劇中那些給予我們溫暖與力量的人物原型,很容易被辨認出來。《生命的拐點》單元中張漢清的原型,是用漸凍的生命托起希望的“人民英雄”張定宇(見上圖);《同行》單元中樂彬的原型,是驅車回鄂參與救援的感染科醫生朱彬;《火神山》中陳如的原型,是奮戰在火神山醫院的護士長陳靜;《擺渡人》單元中辜勇的原型,集合了奔走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外賣小哥、快遞小哥、志愿者……這樣密集的共情點,讓《在一起》面對的是知情的觀眾。“近”是優勢,更是挑戰。如何將觀眾的知情變成共鳴與共情,尤其考驗創作者的藝術功力。
《在一起》以“真實”破題。抗疫題材必然會帶來高關注度,觀眾也必然帶著放大鏡來審視和考量。真實再現生活本來的樣貌和自身的發展邏輯,才可能與觀眾達成真實可信的共識。生活的樣貌不僅包括真人真事,還包括故事呈現的現實場景和生活細節。于是,為體驗武漢戰疫現場,主創深入一線采訪、體驗生活。為還原武漢第一座方艙醫院,劇組在上海一座體育館按1:1的比例專門搭建了“方艙”。為更嚴謹地表現具體情節,拍攝時邀請參與戰疫的醫護人員指導。《在一起》中的主角,是在這場戰疫中伸過手、出過力的每一個“你”。10個故事,幾乎每個故事都有人物成長的弧光,這樣的挺身而出才令人感動和信服。人物可信了,故事便在觀眾心里扎下了根。
電視劇不是紀錄片,紀實風格所追求的真實當是對生活提煉、升華之后的藝術真實。為實現這一藝術追求,《在一起》以有限的篇幅努力抵達現實主義應有的深度、銳度和溫度。10個故事連綴起來,如同一幅中國抗疫全景圖,景深就在每個人面對危機時刻的選擇。這里有對現實的思考,對主流價值的弘揚,對醫患關系、家庭倫理、觀念更迭的凝視,生動呈現了中國人在與疫情殊死較量中的所憂、所念、所思。劇中每個人物發出的聲音可能很小、可能分散,但匯聚起來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抗疫精神。
《在一起》不是一部常規意義的電視劇。在抗疫這一主題之下,10組不同風格的編劇、導演、演員完成各自篇章,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今年2月主創團隊火速成軍,4月第一個故事開機,5、6月集中拍攝,8月全劇殺青,國慶期間與全國觀眾見面。“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之下,主創人員拿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并最終得到觀眾的認可,為電視劇在思想深度、人物鮮活、情節生動方面拓展新的維度。
與時代的脈動在一起,與火熱的生活在一起,與人民的悲歡在一起,文藝作品才能真正走進觀眾的心坎里。這是《在一起》的成功密碼,也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啟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6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