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開啟》開播 《沂蒙山》主創講述創作歷程
偌大的舞臺上,9米高的“沂蒙山”緩緩成型,工作人員忙碌地調試燈光、音響等設備。“5號石頭重新定位……”對講機傳出新的聲響,鏡頭記錄下一場演出開始前的忙碌籌備景象。此時距離正式演出還有6小時。倒計時仍在繼續,演員在后臺換裝,等待上臺的時刻;而劇場外,手持票根的觀眾正心生期待。
“倒計時1分鐘”“30秒”……大幕開啟!今年9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重磅推出節目《大幕開啟》。9月20日晚,山東歌舞劇院大型原創民族歌劇《沂蒙山》作為開篇之作獻映。
節目打破了臺前幕后的區隔,主持人張蕾、劇情講述人倪萍將與劇目主創、特約嘉賓一起,帶領觀眾親臨戲劇表演現場。第一期中,節目以迎接民族歌劇《沂蒙山》全國巡演第100場演出為契機,既記錄演出進行時,也將鏡頭對準觀眾,從排隊、檢票到落座,大幕開啟前觀眾的期待,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我們都是你的兒女,你是永遠的爹娘。”一曲《等著我,親愛的人》終了,民族歌劇《沂蒙山》順利落幕。而經由主持人張蕾的登場,節目《大幕開啟》正式拉開序幕。
《沂蒙山》取材自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講述了軍民同甘共苦的動人故事。舞臺通過精良的編排,配合細致的道具、壯觀宏偉的布景與演員的出色演繹,高度還原了山東當地的民族地域特色。自從2018年首演以來,本劇已演出近百場。去年11月初,《沂蒙山》在上海連演兩場,這也是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唯一一部參演的民族歌劇。
節目以真人秀式的幕后記錄呈現,演出結束后,實景沉浸式的圍爐訪談開場了。臺下觀眾被邀請到臺上,演員、主創們就地坐在“山體”上,突破了常規意義上舞臺所設置的界限。有觀眾還帶來了《沂蒙山》100場演出的票根,這是對劇組來說最好的禮物。
總導演黃定山記得,山東省相關部門找到他希望創作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紅色題材歌劇時,他一口答應。出身軍旅的他深知“沂蒙山”三字的分量。在創作過程中,來自五湖四海的主創團隊先后十幾次深入沂蒙山區,搜集素材,體驗生活,感悟力量。劇本一磨就是9稿,大修改多達十余次,細節修改更是不計其數: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海棠、林生、孫九龍、夏荷、趙團長等根據地居民形象逐漸立體,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存亡交織。黃定山說,他希望通過講好故事提煉出人性,讓現在的觀眾置身于當年的情境,理解沂蒙山軍民抉擇之偉大。
現場,有觀眾站起來提問:“第一次淚奔的時候,是山洞那場戲,這場戲是如何設計的?”這一幕戲,演員需要站在9米高的山體上演唱,難度比想象中高很多。“這一段戲是‘以命換命’,我們一定要把戲立起來。山體最高的高度是9米,而且是兩個山體靠在一起的時候,踩在縫上面唱。”黃定山說,自己執導的作品,往往會“難上加難”,“我的戲中,有跪著唱的、躺著唱的,甚至倒吊著唱的。”這種藝術上不畏艱難的勇氣,不正是“沂蒙精神”的體現?
《大幕開啟》還特別設立了劇情講述人的角色。首期節目《沂蒙山》的劇情講述人是倪萍。“有情有義的沂蒙兒女,以這樣的壯舉,讓山河為之屏息,讓天地為之動容。” 倪萍聲色并茂地講述了村民九龍叔搶下八路軍傷員的軍帽,慷慨就義的故事,全場人員無不為這“崖洞義膽”所動容。
《沂蒙山》中,主角海棠的紅嫂形象代表了沂蒙根據地的紅嫂群體。節目也邀請到一位特殊觀眾——“新紅嫂”于愛梅。抗戰時期,她的奶奶帶領全家創辦了戰時托兒所,親手撫養了30多名八路軍的后代和8名烈士遺孤。“為了看好孩子,母親把剛出生的姐姐放在一邊,吃糊糊湯,把奶水給那些年齡小、體質差的孩子吃。”于愛梅動情講述,“老鄉問,你為什么這么狠心?母親說,咱們舍上命,也不能讓烈士斷了根。”
《大幕開啟》是一堂特殊的思政教育課,這堂課上,“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感動著觀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